茲
-
茲姓來源
茲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魯國時期卿大夫公孫茲,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以名為氏》記載:“茲,姬姓。魯桓公之孫公孫茲之后。其孫毋還,以王父字為氏。”這里所說的公孫茲,就是周公姬旦的后裔魯桓公姬軌(姬允,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孫子,以“公孫”為姓氏,是魯釐公(魯僖公)姬申執政時期(公元前659~前628年在位)的魯國卿大夫,他曾多次率魯軍四處征討,為魯國吞并周邊小國立下汗馬功勞。公孫茲于周襄王姬鄭八年(魯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農歷7月逝世。公孫茲有個孫子叫公孫毋還,從他開始,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毋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茲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cí(ㄘˊ)。
姬姓茲氏族人皆尊奉公孫茲、公孫毋還(茲毋還)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于己姓,出自上古少昊帝裔孫茲于期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封少昊子重之后茲于期于莒,其后為茲氏。”己重,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兒子。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敕封遠古帝王之后,己重的后裔茲于期被找到,周武王將莒地(今山東莒縣)賜封給他做食邑。在茲于期的后裔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也有以先祖封邑為姓氏者,稱莒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茲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zī(ㄗ),與莒氏同宗同源。
己姓茲氏族人皆尊奉茲于期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僖公之子廩邱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中記載:“陳僖子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按廩邱蓋所食邑,子尚字,意茲名。”這在《左傳·哀十四年》中杜預有注:“廩邱子意茲。亦作廩邱子鑿茲。”陳釐公(陳僖公)媯孝(公元前831~前796年在位)生有八子:媯鞅、媯穆、媯枋、媯尚、媯芒、媯禽、媯寤、媯廩邱,后來分別成為姓氏,即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廩邱氏。在媯廩邱的兒子之中,有一個叫意茲的人,史書上亦稱他作鑿茲,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茲氏、尚氏、廩邱氏、邴氏、邱氏、廩氏、秉氏等,其茲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zī(ㄗ)。
媯姓茲氏族人皆尊奉媯意茲(廩邱意茲、尚意茲、媯鑿茲)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于,出自唐朝時期西域古龜茲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龜茲國,是中國古代西域的大國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東縣一帶,擁有比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它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該地區。龜茲,在唐朝時期為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龜茲的古代居民屬印歐人種,到回鶻人到來后,人種和語言均逐漸被回鶻化。龜茲古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于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之地,都城設在在延城,唐朝時期稱其為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皮朗古城)。
西漢時期,龜茲地區隸屬于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龜茲服從于漢王朝。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篡漢之后,龜茲重又隸屬于匈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朝派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聯通。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龜茲再次降于漢王朝。漢朝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后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整個漢朝之世,龜茲叛服不常。曹魏、晉朝時期,龜茲國曾遣使入貢。其后,先后順屬于前涼國、前秦國、北涼國。侯又向北魏王朝遣使朝獻。公元五世紀中葉,龜茲國一度為柔然部控制,到公元五世紀末期,又曾隸屬于大月氏人的分支嚈噠國。此后,龜茲國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梁。
隋朝時期,龜茲國臣屬于北方的西突厥汗國。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龜茲國曾遣使入朝。
唐朝初期,龜茲國與唐王朝有交往,但仍附屬于突厥。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軍大將李靖率軍攻焉耆,龜茲國與焉耆國連兵相拒。到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軍大舉進擊龜茲國,翌年擒其國王、權相,滅龜茲國。之后,唐王朝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勢力進入西域,唐王朝被迫多次放棄龜茲等四鎮地區,直到武則天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才恢復四鎮。此后約百年間,安西都護府得以穩定在龜茲地區,故龜茲故王城又稱作安西城、安西府。在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后,龜茲地區再次被吐蕃占領。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以后,龜茲地區屬于西州回鶻族的勢力范圍,人種也逐漸被回鶻化。隨著黑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在公元十一世紀末,龜茲地區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了伊斯蘭教,在此之前,整個龜茲地區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從此,龜茲地區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實體。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龜茲地區歸入大清版圖,定名為庫車。還在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都城,其時,即有龜茲國人以國名為姓氏,漢化稱龜茲氏、丘慈氏、屈茲氏、丘茲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茲氏、龜氏、丘氏、慈氏、屈氏、庫氏、白氏、康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茲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cí(ㄘˊ)。
該支茲氏族人大多尊奉唐朝時期古龜茲國前國王健莫賀俟利發·蘇伐疊、后國王阿史那·葉護為得姓始祖。
第五個淵源
源于匈奴,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屬于以先祖名號漢化為氏。茲力支,生卒年待考,匈奴族,他是西漢晚期的匈奴東蒲類王,實際上就是北匈奴的一個小部族,游牧于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
到了西漢元帝劉奭執政時期(公元前48~前33年),大漢王朝在西域地區復置戊己校尉,率漢軍屯田于車師前王庭。是時,游牧在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巴里坤湖)的北匈奴的一支蒲類部單于茲力支率領部眾一千七百余人歸降車師都護府,都護(即戊己校尉)徐普分車師后王之西的一塊地區(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部)安置了茲力支所部。西域地區都護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戊己校尉”這種官職,為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所設置,專司管轄西域地區,西域三十六國,后在東漢、三國、曹魏、西晉時期斷斷續續均有設置,一直到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涼政權的世祖文王張駿擊俘戊己校尉趙貞,改其治所為高昌郡治,延續了三百七十六年的此官職遂徹底廢黜。
在茲力支的后裔子孫以及部族人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漢化省文簡改稱茲氏、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市。
第六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王室侍從佌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佌士,就是西周時期君王的近身侍從。“佌”即近身、貼身之人,是侍服于君王、王公貴胄的侍從,既為王室親信,亦是忠仆奴隸。
在佌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佌士氏,后省稱佌氏。至東周中期,戰國七雄并起,佌氏社會地位日賤,因去“人”而稱此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茲氏、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茲氏、慈氏的正確姓氏讀音皆作cí(ㄘ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永靖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9/17℃
- 瑪多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雨夾雪,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4級,氣溫:16/1℃
- 西夏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10℃
- 湟源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2/6℃
- 聊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新和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0℃
- 澤普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5℃
- 阿瓦提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