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軍
個人簡介
李學軍,漢族,1960年12月生,甘肅臨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職研究生學歷,1977年9月參加工作。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書記
政治生涯
1977.09-1978.10 伊犁地區昭蘇縣燈塔牧場再教育;
1978.10-1980.07 新疆財貿學校財政專業學習;
1980.07-1988.0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事業處 科員、主任科員;
1988.07-1994.1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文行處、綜合計劃處副處長;
1994.10-1997.0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預算處處長;
1997.04-1997.0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黨組成員、廳長助理;
1997.07-1998.0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黨組成員;
1998.07-2002.0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2002.07—2005.0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黨組副書記、廳長;
2005.02—2006.1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稅務局黨組副書記、局長;
2006.11—2011.07 昌吉州委書記;
2011.07—2013.07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書記;
2013.0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書記。
相關報道
李學軍:從經典中汲取智慧 在群眾中尋找辦法
(節選)王蒙老先生當年來到西北農村,他并沒有以來自北京的知識分子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主動與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到百姓當中,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朝夕相處、親如一家。正是這種經歷才有了《這邊風景》深厚的創作源泉。書中很多讓人拍案叫絕的細節刻畫、維吾爾老鄉生活場景的細致描寫,比如書中對伊犁與南疆維吾爾族群眾在戴帽子、系圍巾、吃面食以及夫妻同騎一匹馬當中的種種區別的展示,對當地群眾集體夏收、吃大鍋飯、日常打馕、粉刷房屋、抖氈子去塵等活動的描述,都非常傳神、非常到位。這其中,沒有深入下去、與群眾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與觀察是根本做不到的,這也正是這篇巨作在塵封三十多年之后才出版卻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我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也是把黨員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把隔閡與縫隙彌補。在這方面,應當說王蒙老先生四十年前就給我們作出了榜樣。我們就是要通過教育實踐活動,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解決好向下看、沉下去的問題;就是要引導各級干部深入到村鎮農家、田間地頭、廠礦車間,面對面、心貼心地與基層群眾拉家常、講政策、謀發展;就是要帶著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密切與群眾的聯系,增進與群眾的感情。
王蒙老先生作為一個在巴彥岱工作生活了8年的外地人,能夠在書中如此生動地反映當地維吾爾村民的思想和語言,能夠如此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心和行動,除了他作為作家的敏銳眼光和善于觀察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在于他與老百姓用心在交流,用心在體會,真正地融入到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王蒙老先生當年與維吾爾老鄉交朋友、學習維吾爾語言和文字、原汁原味地接觸各族群眾的思想、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與當地老百姓關系十分融洽,成為民漢一家親的典范。在《這邊風景》中,王蒙老先生也生動描述了四清工作隊隊長和一名隊員同時進駐躍進公社、同時開展工作,但在全面深入了解情況、對待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態度、處理各類矛盾糾紛、向上反映情況等工作中不同的做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不同結果,對我們當前在駐村、蹲點過程中如何開展工作提供了生動的正反面教材。特別是作為曾經的文化部長,王蒙老先生今年來到伊犁后仍然可以用流利的維吾爾語講話,并與當年的鄰居、老鄉熱情相擁、親切交談,這讓我深受感動,也給我們現在如何做群眾工作很大啟發。由此聯想到我們也應當把能不能聽到群眾的真心話、能不能與基層干部群眾敞開心扉交流、能不能與各族群眾交朋友、能不能了解到基層的真實情況,作為衡量群眾工作開展好不好的一項重要評價標準,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和提高。我們也應當向王蒙老先生學習,像他那樣走進群眾的生活,聽群眾的真心話、為群眾辦實心事、做群眾的知心人。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同志,還要像他那樣了解和熟悉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了解和熟悉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善于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善于運用群眾接受的方式去開展和推動工作,讓基層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領導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新作風和新變化,使老百姓打心眼里擁護我們的黨、信任我們的干部、支持我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