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絲猴
簡介
學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yunnan sunb-nose monkey ;black snub-nose monkey
別 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大青猴、白猴、飛猴,藏語中稱其為“知解”,傈僳族語稱為“扎密普扎”,白族稱為“擺藥”(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絕大多數現生靈長類都生活在被人們稱為動植物王國的熱帶雨林之中。那里氣候溫暖、食物豐富, 大自然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棲息環境。因此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一提到靈長類,總是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四季常綠的熱帶雨林上。可是,在我國滇藏交界處的雪山峻嶺之顛的高寒森林中,卻生活著一種罕為人知的珍稀靈長類。這就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絲猴。
它們具有一張最像人的臉,面寵白里透紅,再配上它那令當代婦女追求的美麗紅唇, 堪稱世間最美的動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體重可達三十來公斤,且生態行為極為特殊,終年生活在冰川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帶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較低海拔地帶以逃避極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惡劣自然環境因素,對農作物也總是“秋毫無犯”,因而是靈長類中最有趣的物種之一。
在動物系統分類上,它隸屬于靈長目、猴科、金絲猴屬。該屬是現生靈長類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一個類群。它在系統發育上處于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故金絲猴研究對于人們認識和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而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金絲猴屬中的四個物種(包括:川金絲猴、黔金絲猴、滇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都已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單之中。其中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都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之一。這四種金絲猴當中除越南金絲猴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余三種均為我國大陸特有分布種。因此,均應視為中國的“國寶”。
有關滇金絲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1871年,一個名叫大衛的法國人根據傳聞報道了這種當時尚未科學命名的動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兩名法國人即索利和彼爾特在德欽縣境內組織當地獵人捕獲七只年齡性別不同的滇金絲猴,將其頭骨和皮張送到巴黎博物館。法國動物學家米爾恩-愛德華于1897和1898年兩次對這一物種給出其科學描述,并正式命名。但從那以后,這一神秘的動物查無音信,人們還以為它早已絕滅了呢!
我國科學家對滇金絲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開始的,當時在云南德欽縣收集到8張滇金絲猴皮才證實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對它的實地科學考察則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獲得三個完整的標本,從而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
從那以后,滇金絲猴保護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個滇金絲猴保護區—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而拉開了對這一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行動序幕。近來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紅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云南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這些行動極大地推動了滇金絲猴的保護,再加上近二十年來我國科學家前赴后繼的科研努力及各種媒體的宣傳報道,其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為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吉祥物之后,滇金絲猴的知名度急劇上升。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金絲猴保護工程”列入其十五個野生動植物專項保護工程之一。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雖名為“金絲猴”,實際并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mm,尾相對較短,略等于體長,約510-720mm,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分布范圍
分布于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云嶺山脈主峰兩側的高山深谷地帶,面積約20,000km2,向北延伸達西藏境內的寧靜山脈,包括云南德欽縣、維西縣、麗江、劍川縣、蘭坪、云龍縣等縣,以及西藏芒康縣境內。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只,尚未發現有150只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范圍與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為1.12-2.5只/ km2。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松蘿和樺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猴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態,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們棲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產仔要遲2-3月。種群現狀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調查報道(李致祥等,1979年;馬世來等,1984-1985年;楊德華等,1981年;白壽昌,1988年;王應祥等,1985-1988年),滇金絲猴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龍一個狹窄的高山深谷地帶,猴群數量較少,一般僅20-60只,很少超過100只大群,估計種群總數在云南難以逾越1,000只(白壽昌,1988年);西藏芒康約1,000只(尹秉高、劉務林,1993年)。致危因素
主要是濫獵供作毛皮用。據在云南德欽縣霞若區調查。70年代該區滇金絲猴估計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獵殺統計數達430多只,到現在僅剩下200余只(白壽昌,1987年)。1978-1981年上半年,僅白馬雪山東坡一小區域,三年半時間共槍殺139只,其他產滇金絲猴的地區,其情況也大同小異(木文偉等,1982年)。同時還由于森林不斷采伐、毀林開荒以及放牧,嚴重地破壞了它們的棲息環境而導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蠶食絕滅。科學研究
滇金絲猴的模式標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欽阿墩子,現收藏在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1897年由米勒·愛德華(milne-edwards)定名。最早對滇金絲猴進行科學紀錄的是法國傳教士彼爾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國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馬雪山開展狩獵活動,捕獵到了滇金絲猴,并進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科學界再也沒有關于這個物種的任何信息,對這個物種的生態習性都沒有任何了解。滇金絲猴的模式標本采自于云南德欽巴美,現收藏于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
時隔70年,在1960年,動物學家彭鴻綬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欽的畜產公司看到了滇金絲猴的皮,意外的證實這個神秘物種仍然存在。通過與當地少數民族接觸,發現當地人對滇金絲猴并不陌生,他們把這種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們的狩獵獲取皮毛的對象。也就是從1960年起,隨著社會的變革,原始的狩獵方式被大規模的獵殺所替代,人與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還沒有研究人員見過活的滇金絲猴,倒是見到過作為藥材合法收購的猴骨。1985年5月,白馬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鐘泰次里終于在一次陪同科學家的考察中,見到了自己要保護的對象——滇金絲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龍勇誠和美國加州大學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馬雪山深處一個叫崩熱貢嘎的地方建立了營地,對滇金絲猴進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攝影師奚志農跟隨考察小組以其深入滇金絲猴的活動區域,由于滇金絲猴的活動范圍很大,拍攝活動里盡艱辛,終于在3個月后等待到機會,在200米的距離內,拍攝到了滇金絲猴,這是最早的滇金絲猴影像資料。
保護措施
由于對滇金絲猴的認識很晚,對當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種保護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國家法規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成為重點。另一方面,對其棲息地的保護以禁止商業伐木為基礎,采取遷地保護的辦法,解決人與猴子爭地的問題。由于保護措施得到落實,據近些年的統計,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有所上升。
但目前滇金絲猴的生存仍面臨下列問題和挑戰:
1.尚未制定出具有總體指導意義的“滇金絲猴保護行動計劃”,所以協調針對該物種的各項保護活動及對其相關資源進行統一調配。
2.有些猴群“溢出”保護區的現象嚴重。即原來主要只保護內活動,但現在主要在保護區外活動,所以保護區難以對之實施有效的管理。
3、對猴群的管護還十分粗放,而其分布區大多為狩獵傳統盛行地區。所以,好些猴群的生命安全仍未得到充分保證。
4、近百年來的當地人口急劇上升使農地和牧地需求增長明顯,造成其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從而導致許多猴群的消亡。
5、對滇金絲猴的科研投入太少,離其需求底線相差甚遠。所以,雖有過去二十年的科研艱苦奮斗, 現在人們對滇金絲猴的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難對其保護行動決策提供各種相關科學依據。
根據目前存在的這些具體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與措施:
1.組織一個包括專家和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班子,制定出跨世紀滇金絲猴保護戰略行動計劃。
2.加強相關保護區和基層林業管理部門對野生動物的管理能力建設,并從財力上和管理機制上予以保證和落實。
3.建立和擴大現有相關保護區的面積,使所有滇金絲猴群的現有棲息地和重要擴散地及生態走廊帶均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4、探索當地社區參與式共管模式和村社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模式, 徹底杜絕各種狩獵活動,并幫助當地社區群眾脫貧致富,解決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計等實際生產生活問題。
5.加大對滇金絲猴的科研投入, 讓科學家能真正腳踏實地的了解這一物種的生態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問題, 為保護行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滇金絲猴的家園:白馬雪山
天地中沒有比時間更無窮盡的了,只是分配給每一生命個體的時間總是少得可憐。人們只有面對著大山,面對著喜馬拉雅在裂變抬升中形成的層層皺楷,才能產生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體味到相對于人的短暫一生,什么是永恒與不朽。白馬雪山位在橫斷山脈中段。從中旬西北向,至德欽縣奔子攔村,便已來到它的腳下。仰頭望去,鋸齒般的群峰睜蛛如吼,掀起一片山的驚濤駭浪。山峰上終年的積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有如頭戴銀盔,身披素袍的戰將。主峰扎拉雀尼在云霧中時隱時現,恰似一匹昂首嘶鳴的戰馬,白馬雪山因此得名。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處于縱向高山峽谷地段,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最窄處就在保護區內,直線距離僅74公里。從海拔5640米的扎拉雀尼峰到海拔2080米的霞若鄉,不到40公里的距離內高差3480米,呈現出干熱河谷的稀疏灌叢草坡帶、云南松、高山松林帶、針闊混交林帶、亞高山暗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流石灘稀疏植被寒摸帶、極高山冰雪帶等7個生物立體氣候垂直帶,相當于我國南北幾千公里范圍內植物的水平分布。保護區是原始高山針葉林和珍稀樹種的薈萃之地,也是野生花卉的世界,僅杜鵑花就有50多個品種。這里還是蟲草、天麻、松茸、羊肚菌等數百種藥材和食用菌的主要產地。復雜的垂直帶為動物提供了多種生境,縱向平行的峽谷是良好的相對隔離的環境,有利于動物繁衍分化。山脈與河流南北走向,使動物的季節遷移可在短距離和短周期內完成。保護區內動物種類豐富,有雪豹、云豹、黑熊、小熊貓、滇金絲猴等獸類47種,藏馬雞、金雕等鳥類45種,是舉世矚目的低緯度、高海拔的物種基因庫,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自然綜合體。
滇西北有四座美麗而著名的雪山,自東南而西北排列,它們依次是海拔5595米的玉龍雪山,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海拔5640米的白馬雪山和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這四座雪山都具有足夠的相對高差,從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干熱河谷高高拔起,經溫帶、寒溫帶和寒帶不同植被的變化演替,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終年積雪的現代冰川,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在很小的空間范圍內,集中了復雜的生物多樣性,世所罕見。 除梅里雪山外,其余三座雪山都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喜中有憂的是,在建立保護區之前,它們的森林和野生生物資源,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玉龍雪山在海拔2800米以下幾近“赤身裸體”。海拔2900米以下的云南松林和高山松林在遭到破壞后形成低矮的高山松灌叢;海拔2900米至3750米的森林被破壞后退化為箭竹林。區劃面積僅2.6萬公頃的保護區里,天然林的比例已不足30%。號稱有800多種草藥的“藥材王國”,由于掠奪性的采挖,珍貴藥材已經瀕臨枯竭。在哈巴雪山,由于人為活動頻繁,海拔 3700米以下的大片森林已被砍伐、火燒而淪為牧場和雜灌叢。由于過度放牧,草質退化而低劣。目前,云杉林僅余657公頃,冷杉林也正遭到蠶食。哈巴雪山面積近2.2萬公頃,天然林比例僅占35.9%,略高于玉龍雪山。在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這兩個保護區都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后,滇西北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重擔,自然便落在了白馬雪山保護 區的肩上。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是1983年建立的,現有面積19萬公頃,它的主要保護目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橫斷山脈高山峽谷的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帶和金沙江中上游的水土。
在世界近200種現存的靈長類動物中,海拔分布超過2000米的寥寥無幾,但滇金絲 猴卻能夠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是金絲猴界最特化的一個亞種。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滇金絲猴分布區域廣泛,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才逐漸退縮到云南與西藏交界的一隅,終年生活在冰川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帶。這里坡陡崖深,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惡劣。現已查明滇金絲猴自然種群僅存13個, 約1000至1500只,它們活動在金沙江與瀾滄江夾峙的云嶺山脈,行政區劃是西藏的芒康,云南的德欽、維西、蘭坪和麗江等五縣境內“已極度破碎的高寒冷杉林帶之中”,分布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這些自然種群處于彼此隔離的狀態,呈島嶼狀分布,各群體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這更增添了人們的憂慮。的確,滇金絲猴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保護生物學認為,有一類物種叫做“關鍵種”,它在生態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關鍵種的興衰直接影響著系統中其它物種的興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種往往是植物。例如在云嶺山脈的關鍵種就是云杉和冷杉,它關系到林中無數物種的生存,包括滇金絲猴。所以,一旦這兩個樹種毀滅,必將導致整個森林生態系統分崩離析。
還有一類物種,叫做“旗艦種”。凡屬旗艦種的物種毀滅,固然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不良影響,但不致導致它的崩潰。旗艦種的作用是它對人類社會有強大的號召力。如大熊貓憨態可掬,惹入喜愛。現己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志,因此保護大熊貓容易獲得廣大社會公眾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從而通過保護這個旗艦種來保住其生存的整個生態系統,保住該生態系統的全部生物多樣性。滇金絲猴是除人之外唯一有鮮紅嘴唇的靈長類動物,它長著朝天的小翹鼻子,模樣滑稽可笑,惹人憐愛,號稱“第二國寶”。所以,滇金絲猴也無愧于具有社會號召力的旗艦種稱號。但是滇金絲猴同時又具有關鍵種的特征。因為它的食物是寄生在冷杉樹上的黑灰色松蘿。松蘿抑制冷杉的生長,松蘿多了, 甚至可將冷杉“窒息”而死,然而如果松蘿少了,又會造成滇金絲猴的食物不足。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滇金絲猴似乎知道如何控制松蘿生長,因此它們在大范圍的區域內游蕩,以保證既有足夠的松蘿吃,又可以控制松蘿過分蔓延,防止危害森林的健康。冷杉給滇金絲猴提供食物和隱蔽所,滇金絲猴為冷杉清除“吸血鬼”。冷杉——松蘿——滇金絲猴三者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共生關系,其中任何一個角色的消失,都將影響系統中的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學更關心的是整個生態系統及其中分布的所有瀕危物種。因此,通過號召人們保護旗艦種達到保住森林系統,保住大江大河上游的綠色堡壘,也保住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滇金絲猴既是旗艦種,又是關鍵種。我國政府早在60年代就把分布在我國境內的三種金絲猴都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說明早已認識到金絲猴研究的重大意義及其瀕危的嚴重性。遺憾的是我們的措施和行動,卻大大滯后于我們的認識,也大大滯后于我們制定的法律法規。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龍勇誠、美國學者柯瑞戈與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合作開展的滇金絲猴保護生物學研究,是歷史上人們對這一物種進存的最為深入的一次野外考察。此次考察在以前積累的少量信息材料的基礎上,對滇金絲猴地理分布和種群數量進行了逐一核實、糾正與補充同時,對白馬雪山東坡的一個猴群進行了長達4年之久的觀察研究,在滇金絲猴的生態行為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研究表明,現存滇金絲猴的分布范圍,西界是瀾滄江,東界是金沙江,最北的一群位于西藏芒康縣小昌都,最南的一群位于云南蘭坪縣和云龍縣交界處的馬龍山。整個分市區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德欽縣是滇金絲猴的主要分布縣,共有6群約700只。占總數的一半。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域活動的4個滇金絲猴種群,只有茨卡通群和義用群的活動范圍完全在保護區內,而各么茸群約200只至250只,主要在保護區外;另一個吾牙善牙群的活動領域,一半在保護區內一半在保護區外。剩下的9個滇金絲猴自然種群均在保護區外,大致是這樣分布的:西藏芒康縣有2群約350只;云南德欽縣巴美后山,在甲卡村附近有l群約50只;阿東河有1群約50只;維西縣的薩馬果林區與德欽縣的各么茸、施壩和白馬雪山保護區共同擁有一群;蘭坪縣和蘭坪、云龍交界處共有3群,麗江縣有2群。一共是 13個自然種群,截止于1994年,共有滇金絲猴約1500只。 每一群滇金絲猴,都是重要的。正因為每一群都處于孤島狀態,因而每一群都是一個基因庫。在跟蹤考察研究的4年里,他們發現跟蹤的吾牙善牙群的數量逐年減少,1990年11月有300只,到1994年7月只剩下200只,不到4年競減少了1/3。應該說這一猴群的保護狀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的,因而不難想象保護區外其它9個猴群的命運,不會比吾牙善牙更為樂觀。當云嶺山脈兇猛的食肉動物相繼滅絕和瀕臨滅絕的時候,滇金絲猴的天敵,便只剩下最危險、最可怕的“人”了。由于森林不斷被砍伐,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正在加速破壞,往昔連成一片的大森林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呈弧島分布。13個滇金絲猴的自然種群相互隔離,各猴群之間不可能進行基因交流,造成近親繁殖,種群退化。又由于滇金絲猴分 布區內居民有藏、傈僳、彝、納西、白、普米等眾多少數民族,他們多有傳統的狩獵習慣,其中尤以傈僳族的狩獵風俗為甚。而滇金絲猴這一瀕危物種,對于獵殺的承受力極小。專家認為,滇金絲猴與長臂猿的情況類似,每百只在1年內的損失,不得超過1個雌性個體和1個幼體,方能保證該種群的發展, 因而偷獵者是其生存面臨的最大威脅。
巴美是一座森林孤島,只有40平方公里,四周全是荒山禿嶺。巴美群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到處是鋼絲扣子。狩獵者的本意是套公鹿取麝香,卻勒死了不少猴子。迄今沒有人到巴美去保護這群滇金絲猴,制止偷獵,故而導致數量急劇減少。數年前有270只,現在不到50只,這些年的種群數量一直呈負增長,保護巴美滇金絲猴已迫在眉睫。事實上,不僅保護區外的滇金絲猴只受到“口號式的保護”,就是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內,也存在著諸多的隱患。白馬雪山保護區面積19萬公頃,區外有7個鄉,區內有9干多居民卻只有40個工作人員,任務繁重而經費短缺,保護管理工作在困境中掙扎。1992年5月,龍勇誠與柯瑞戈在白馬雪山東坡,就碰到偷獵者對他們正在觀察的一群滇金絲猴進行槍擊。事后,龍勇誠在林中石洞旁拾到了一只滇金絲猴的新鮮頭骨,證明當時確有猴子遭到射殺。由于捕殺滇金絲猴的目的只是食肉,而非進行買賣交易,因而這類偷獵國寶的案件更不易破獲。以往滇西北的森林連接成片,滇金絲猴容易逃避人們的迫捕;而今日森林成弧島分布,一個猴群容易在一場圍獵中被全部殲滅。在這種情況下,加強自然保護區規劃與建設的工作尤為重要。龍勇誠認為,根據滇金絲猴的種群分布及活動范圍,需要調整和擴大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的區劃面積,并建立新保護區的保護站。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國家林業局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云南省已先行一步,將500多萬公頃森林列入該工程項目之中。德欽縣政府也作出決定,自1998年起,全縣停止商業性采伐,并將境內全部滇金絲猴的棲息地都劃入自然保護區。1982年的巴黎宣言指出我們可能是對全球大的自然區域施加保護的最后一代人。但愿我們這一代人,不辱使命。
探索滇金絲猴生存之謎
滇金絲猴又叫“黑白仰鼻猴”,屬于世界矚目的珍稀瀕危動物,是金絲猴屬中最為特化的一個物種,滇金絲猴僅分布在我國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的云嶺山脈,金沙江、瀾滄江之間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據初步調查,滇金絲猴尚存13個種群,約2000只,十分珍貴,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滇金絲猴分布的重點地區,有8個種群,約1000至1200只,占整個滇金絲猴種群的半數以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把滇金絲猴列為亞洲靈長類的研究重點,國際野生動物基金會、日本靈長類研究所等國際機構等對滇金絲猴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我國政府有關機構也認識到金絲猴研究的特殊意義及其瀕危的嚴重性,1977年就把金絲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繼大熊貓后,金絲猴被列為第二國寶。經過幾十年艱辛的保護,雖然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有了一定的增長,但至今仍未擺脫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
滇金絲猴是世界上除人類以外棲息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長年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帶,是生命力最頑強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活動范圍從海拔2500米至5000米,活動量大,活動范圍廣,猴群活動范圍達上百平方公里。滇金絲猴終年生活在冰川雪地附近的寒溫性針葉林中,初春季節偶至針闊葉混交林中覓食。滇金絲猴的食物與其它的靈長類動物有很大的差別,以云杉、冷杉樹的附生植物松蘿、苔蘚、地衣和薔薇科、槭樹科等闊葉樹的嫩葉、花、果為食,隨著季節不同采食的植物種類也有一定變化,但從不食用村民的莊稼,這也是它長期以來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被當地少數民族奉為“神靈”的緣故。
滇金絲猴分布的海拔高,食物比較特殊,且存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種群數量的增長。保護區建立以來,雖然有關國內外科研院所對滇金絲猴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做過專門研究,但還未對滇金絲猴的食物和食性進行專項研究。由于不能有效的掌握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及分布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滇金絲猴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為了摸清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 分布情況及其食物結構,2007年5月,在全球環境基金(gef)的支持下,一只由白馬雪山保護區科研人員和動、植物專家組成的科察隊,深入滇金絲猴生存的核心地帶進行科學考察。此次科考主要是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內響古箐、格化箐兩個滇金絲猴種群棲息地范圍內,調查和研究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不同海拔的食物分布狀況,不同季節的食物結構,滇金絲猴利用植物根、莖、芽、花、果的情況,同時還對當地社區對滇金絲猴食物樹種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提出有效保護滇金絲猴及其棲息環境的對策和措施。
為了搞好這次調查研究工作,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5月13日,中央電視臺綠色空間欄目的編導張剛和攝像師段坤提前到達香格里拉,跟蹤拍攝科考的前期準備工作。5月份原本是野外調查的最好季節,可是今年雨季提前,而且雨水特別多,連續下了幾天仍然沒有轉晴的跡象。因考察隊員和聘請的專家已全部到齊,不能延緩考察時間,我們決定按原計劃進行。5月14日,考察隊從香格里拉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后來到了維西縣塔城鎮,與其他考察隊員會和后,當晚住在薩馬閣客棧。第二天早上考察隊從塔城驅車來到響古箐上社,塔城保護所的和淑光所長為我們聯系好的馬匹已全部集中在村頭的打麥場。10點過,十幾名考察隊和馬幫冒著大雨向白馬雪山的核心地區進發,開始了這次充滿艱辛的滇金絲猴考察活動。
考察隊員主要由保護區的科研人員組成,抽調的都是技術骨干,同時還聘請了動物、植物方面的專家參與此次考察活動。任寶平是中科院北京動物所的博士后,是一位對滇金絲猴保護工作非常執著的年輕有為的靈長類專家,2005年以來,他一直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從事滇金絲猴的研究工作;植物專家潘發生,八十年代初從云南大學生物系畢業后,雖然一直在香格里拉縣的一所中學從事教學工作,但他特別喜愛所學的專業,二十多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走遍了迪慶的山山水水,成為當地非常有名的植物專家。有這兩位專家的參加,為我們的科考活動增添了強有力的支持。
我們的第一個宿營點是當地傈僳族人稱為閣之米的地方,這里有一個小木屋,曾經是幾年前有一位中科院博士做研究時經常住宿的地方,當地人冠以他的名字稱為“丁偉窩棚”,如今這個小木屋已成為巡護人員和科研監測人員的宿營地。對于我們這支十幾人的考察隊伍來說,這個小木屋實在太小,只能滿足我們生火做飯,還好,我們準備的七頂帳篷全部用上了,一字排開搭在了一塊小平地上。
天快黑時,向導老余從山上回來了,他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近一段時間,有一個滇金絲猴種群就在這一帶方圓約50平方公里的地區覓食,但因猴群活動量大,要看到猴子也并非易事。我們聘請的向導余建華,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傈僳族漢子,雖然年過五十,但仍然顯得特別精神,他總是面帶微笑,給人一種親近感,作為保護區的巡護人員,十幾年來,他一直從事滇金絲猴的保護工作,有著豐富的野外巡護經驗和很強的野外識別能力,他不僅對這一地區滇金絲猴種群的活動范圍、生活習性和食物非常熟悉,而且與滇金絲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曾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過一只受傷的大公猴和兩只被遺棄的幼猴,由此被當地熱衷于滇金絲猴保護工作的傈僳族群眾推選為“護猴隊隊長”,正因為有了他的幫助,我們的考察活動才得以順利開展。根據老余提供的重要信息,考察隊決定采用一邊跟蹤猴群,一邊進行滇金絲猴的食物調查,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向綠色空間欄目的兩位記者保證能拍攝到滇金絲猴。
5月16日,進山考察的第二天,大雨仍然下過不停,大山和溝谷沉寂在云霧繚繞當中,更增添了這一地區的神秘色彩。聽老余講,在這一帶深山密林中經常有野獸出現,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村民在進山采藥時被黑熊抓傷,竹林中不時還會闖出毒蛇,更為恐怖的是,在這樣的陰雨天氣,螞蝗異常活躍,牛馬常常被它們叮得鮮血淋淋,當地村民也不愿在這樣的天氣進山。聽老余這么一講,作為此次考察隊領隊的我立即取消了分組調查的計劃,我想大家在一起有個照應比較好。吃過早飯,帶上干糧,我們開始沿著一條溝谷進行調查。此次考察的路線從2500米至4000米,山高坡陡,海拔跨度較大,需要調查不同海拔段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及分布情況。調查開始后不久,我們便發現了幾種滇金絲猴食物樹種,這段時間正是很多植物的開花季節,為我們識別植物種類提供了方便。每發現一種滇金絲猴的食物,我們都要對樹種的特性、滇金絲猴的喜食程度以及社區對這些樹種的利用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拍照,用gps進行坐標定位,并采集植物標本。我們發現,隨著海拔的升高和植被類型的變化,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有很大的變化,在2500米至2700米的溝谷,主要是半濕潤常綠闊葉林,雖然這種森林類型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分布的面積較少,但卻是滇金絲猴食物最豐富的地區,開春季節,當高海拔地區還是冰雪覆蓋的時候,滇金絲猴便下到溝谷的闊葉林中覓食,某些薔薇科、槭樹科、毛茛科、忍冬科等闊葉樹的嫩芽、嫩葉和花瓣便成了滇金絲猴的主要食物,但大家不用擔心它們會毀了這片林子,只要食物充足,它們會保留足夠的枝葉和花朵保證植物的生長,維持這里的生態平衡。
雖然出發前,為了防止螞蝗的叮咬,大家都采取了嚴厲的防范措施,小心翼翼的行走,但仍然未能躲過螞蝗的侵襲。考察隊員們正在一條溪流邊上行進時,突然聽到植物專家潘發生一聲驚叫,大家一起向他圍了過去,一條螞蝗不知什么時候鉆進了他的鞋子和襪子,正在貪婪的吸食著他的鮮血,我急忙用一根小枝條使勁地往下扒,但它卻拼命的往回卷縮,這在這時向導老余及時趕到,很有經驗的一下把螞蝗拿開,但鮮血仍然流過不停。大家正在納悶之時,潘發生告訴大家,螞蝗具有兩個特殊的功能,一是它會釋放麻醉劑,致使被咬的人沒有明顯的疼痛感,往往一時覺察不了;二是它會釋放溶血劑,一旦被螞蝗叮咬,就會血流不止。聽他這么一說,大家紛紛檢查,才發現每個人的鞋子上都爬了兩、三個螞蝗,幸好發現及時,沒讓它得逞,大家顧不得疲勞,幾乎是跑著穿過了恐怖的螞蝗地帶。這天,由于猴群離我們較遠,考察隊沒有發現滇金絲猴的活動痕跡,而且進山的路已經被陡峭的巖石阻隔,考察隊只好原路返回宿營地。
第三天,考察隊沿著山脊進行調查,在2700米至3000米的海拔段,植被類型主要是針闊混交林,每到竹筍萌發的季節,滇金絲猴成天都在尋找剛發芽的竹筍,當然,它們也不會錯過櫟樹林下的松茸等美味,調節調節它們的食物結構。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除了對滇金絲猴的食物種類進行調查外,我們還對不同植被類型的森林進行了植物樣地調查,目的是了解滇金絲猴棲息地的環境質量和不同的植被類型中滇金絲猴的食物存量。
上午十一點左右,當考察隊上到海拔3000米的地段時,向導老余發現了一堆新鮮的滇金絲猴糞便,地上到處是猴群拆斷的樹枝條,憑借老余的判斷,昨晚猴群很可能在這里夜宿,今早才離開。大家頓時來了精神,綠色空間的兩位記者更是摩拳擦掌,檢查和調試攝像器材,做好拍攝的準備。跟隨著向導老余,考察隊加快了行進的速度,繼續向高處攀爬。
海拔3000米至3800米的地帶,主要是云杉、冷杉樹為主的寒溫性針葉林,這是滇金絲猴活動的主要區域,在食物十分困乏的冬季,在云、冷杉樹上附生的松蘿(當地人稱“樹胡子”)便成了滇金絲猴的主要食物,除了滇金絲猴外,迄今我們沒有發現還有其它動物把松蘿當作食物,由于松蘿的營養價值非常低,滇金絲猴每天都需要進食大量松蘿,松茸的生長速度異常緩慢,所以上百平方公里的一片云、冷杉林才能滿足一個滇金絲猴種群的生存需要。其實,滇金絲猴與云、冷杉樹有著特殊的相輔相生的關系,滇金絲猴的生存離不開云、冷杉樹,同樣云、冷杉樹也離不開滇金絲猴,如果樹上的松蘿太多,會出現因松蘿過分地吸取樹木的營養而導致云、冷杉樹木死亡的現象,此時滇金絲猴恰好充當了“清道夫”的角色,把樹上的松蘿清除掉,確保了云杉、冷杉樹的正常生長。由此可見,白馬雪山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原始亞高山針葉林對生活在這里的滇金絲猴是何等的重要。
六個小時后,追尋著滇金絲猴的活動痕跡,我們來到了海拔3890米的一處高地,考察隊決定在此處稍作休整,補充必要的能量后繼續追蹤猴群。這時我們碰到了正在這一帶巡山的兩名巡護人員,其中一個就是老余的小兒子,一見到他,我就想起老余曾經跟我講過,他的小兒子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外打工,酒店的保安就做了3年,為此老余總是放心不下,去年硬是把他叫回來了,跟著他當了一名護猴隊隊員,為此,老余的妻子至今對他耿耿于懷。小余告訴我們,一個小時前他們看到了猴群從另一個河溝下去了,大家顧不得多休息,朝著猴群活動的方向繼續追蹤。到下午五點,在追蹤猴群10個小時后,在遠處的一處密林中,傳出了滇金絲猴的叫聲,雖然仍然沒有見到猴子,但老余估計猴群離我們只有1公里左右。但此時,很對考察隊出現體力不支的顯現,特別是綠色空間欄目的一名記者出現了嚴重的高山反應。經過連續幾天的奔波,雖然每個考察隊員都急切希望看到滇金絲猴,當為了防止發生意外,考察隊只好放棄這次極好的機會,撤回宿營地。
幾天過去了,跟隨考察隊的記者還未拍攝到滇金絲猴,大家都很著急,更把向導老余急壞了。為了能盡快跟蹤到猴群,老余通過對講機與兩名巡護人員聯系,叫他們當晚在海拔近4000米的一處窩棚留宿,以便第二天一早就能發現猴群的蹤跡。
根據老余的建議,第四天早上大家都起得很早,七點鐘就出發了。不到一個小時,山上的巡護人員傳來消息,他們已經發現猴群,但以我們的行進速度,估計還需要四個小時才能到達猴群活動的地方。考察隊暫停了食物調查,在向導老余的指引下,徑直向猴群活動的方向攀爬。中午時刻,我們正在一棵大樹下稍息片刻,吃點干糧之際,突然,老余十分警覺的站起來到處觀望,隨后他又壓低嗓門輕聲地告訴大家,他聽到了猴群活動的聲音,大家都一片寂靜,蹲在原地不動。大約過了十分鐘,我們就聽到樹葉刷刷作響,猴群順著一條山溝下來了。大家跟隨著老余,摸索著朝猴群所在的方向跑去,這時猴群正在溝邊的闊葉樹上覓食。見到了夢寐以求的滇金絲猴,大家紛紛掏出照相機、攝像機進行拍攝,綠色空間的兩位記者早已忘了疲憊,爭分奪秒的投入了拍攝工作。在野生狀態下見到這么多滇金絲猴,非常使人震撼,由于太過于激動,我竟然忘了打開攝像機鏡頭蓋。
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群滇金絲猴約有200余只,猴群大概由16家庭組成,每個家庭有7至14只,由1只成年公猴、2-3只成年母猴,2-4只亞成年猴和多個幼猴組成。據老余講,我們見到的這群猴子平時有300多只,這幾天分成兩群了,過幾天它們又會合成一群。分布在響古箐的這個種群是目前整個滇金絲猴棲息地范圍內種群數量最多的猴群,這里也是野外考察和研究滇金絲猴最理想的地點。
滇金絲猴社會是一夫多妻制,猴群沒有猴王,各個家庭之間友好相處,又往往保持著互不相犯的默契。每個家庭都有一只強壯的公猴擔當保護任務,它往往占據樹上的有利位置,時刻保持高度警覺,準備驅逐來犯之敵,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顯現,大公猴好像有點害羞,每當攝像機鏡頭對準它時,它就轉過去背著你,很難拍到它的英俊面容。相反,幼猴卻非常好動和調皮,不停的到處攢動,在滇金絲猴社會,幼猴是猴群之間聯系感情的唯一紐帶,它們可以突破猴群之間互不相犯的戒律,聚在一起玩耍,天真的幼猴有時甚至敢拉住大公猴的尾巴蕩秋千,大公猴也不會對它發怒,但亞成年猴卻不行,它們膽敢雷池半步,就會遭到大公猴的嚴厲呵斥。幼猴似乎還喜歡面對你的鏡頭,充滿童真和好奇心。
今天我們特別幸運,也許是有老余這個“猴王”相伴的緣故,猴群在樹上活動和覓食了近二十多分鐘。突然猴群一陣躁動,我們正在驚奇之時,隨著樹葉一陣嘩嘩作響,只見到猴子在間隔幾米遠的大樹之間飛躍,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山谷一片寂靜,好大一會過后,考察隊員們才逐步從剛才的興奮中緩過神來。
就一個普通人的審美觀念來說,滇金絲猴無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動物。凡親眼目睹過這一生靈的人都會為其“美貌”所傾倒,贊嘆不已。它具有一副“人模人樣”的臉,全無半點“毛臉雷公”猴像,身著黑白二色“裘皮大衣”,顯得十分高雅、富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那美麗的紅嘴唇,簡直就是許多現代女性刻意追求的那種令人心動的紅唇。
可是迄今為止,有機會見到它的人寥寥無幾,當今世上絕大多數人還想象不出滇金絲猴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甚至科學家們對它的了解也極為有限之時,這一物種已瀕臨滅絕。
比起二十多年前做滇金絲猴研究的龍勇誠他們相比,我們已是很幸運了,當年他們在山上呆了幾個月,就連滇金絲猴的影子也沒有見到。看到今天滇金絲猴對我們不是那么畏懼了,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難道這不就是我們二十幾年的保護成效嗎?我突然想起龍勇誠曾說過的一句話:“過去,滇金絲猴聞到人的氣味就跑了,是因為有人打它,如今我們能在野外觀察到滇金絲猴,是因為人們不再傷害它們”。最近,我又到格化箐的臘瑪嘎底哨卡做監測工作時,同行的巡護人員告訴我,有時他們在房子里睡覺,猴群就在房前的大樹上過夜,猴子對他們是何等的信賴。
響古箐的考察任務完成后,我們又轉戰到格化箐繼續開展滇金絲猴的食物及食性研究工作。隨著考察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歷經艱辛萬苦,終于有了驚人的發現,滇金絲猴不僅有松蘿這一特殊的食物,而且在它的食物結構中,還包藏著人們未知的秘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滇金絲猴的食物中有兩種杜鵑類植物,滇金絲猴主要食用其花蕾和花瓣,而且這兩種杜鵑的毒性較大。當地的村民一般都不會采集杜鵑樹下的野生菌類,況且在臨近的香格里拉縣碧塔海保護區,每逢杜鵑花開的時節就會出現“杜鵑醉魚”的現象。難道我們的滇金絲猴有一種特殊的消化系統,能降解杜鵑花的毒性嗎?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滇金絲猴的食物中,有近十種中藥材,難道這些中藥材化解了杜鵑花的毒性?
的確,滇金絲猴是除人類外海拔分布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是四種金絲猴中特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也是亞洲疣猴亞科中物種特化之最。造成其生態行為學極為獨特且世人對此知之甚少,所以,研究滇金絲猴對于了解亞洲靈長類的分化和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我們相信,隨著對滇金絲猴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這一“高原精靈”的神秘面紗會逐步被世人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