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別錄》:藍,其莖葉可以染青,生河內平澤。
2.《唐本草》:藍實有三種,一種圍徑二寸許,厚三、四分,出嶺南,云療毒腫,太常名此草為木藍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藍,其汁抨為淀者。按《經》所用,乃是蓼藍實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療熱毒,諸藍非比,且二種藍今并堪染,菘藍為淀,惟堪染青,其蓼藍不堪為淀,惟作碧色爾。
3.《蜀本草》:《圖經》云,蓼藍,葉似水蓼,花紅白色
拼音名:Lán Shí
藍實
別名
藍子、大青于、青黛實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蓼藍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莖圓柱形,分技或不分枝,無B毛,具明顯的節;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基部有鞘狀膜質托葉,淡褐色,先端截形,邊緣有長睫毛;葉片卵形或卵狀針形,長3-8cm,寬1.5-5.5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有緣毛,干后兩面均藍綠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緊密;苞片鐘形,近草質,有睫毛;花小,紅色,花被5裂,裂片倒卵形,淡紅色;雄蕊6-8;雌蕊1,花柱不伸出,柱頭3歧。瘦果橢圓狀三棱形或兩凸形,褐色,有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ㄆ?-9月,果期8-10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野生于曠野水溝邊,多為栽培或為半野生狀態。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陜西、山東等地,現東北至廣東均有野生或少有種植。
性味
甘;苦;性寒歸經
肝經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主溫病高熱;吐衄;發斑;咽喉腫痛;癤腫;無名腫毒;疳蝕瘡;蜂蟲螫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未調敷。注意
《本草經疏》:虛寒人及久泄畏寒,腹中覺冷者勿服。各家論述
1.《本經》:主解諸毒,螫毒。2.《藥性論》: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臟,調六腑,利關節。治經絡中結氣,使人健,少睡,益心力。
3.《唐本草》:療毒腫。
4.《品匯精要》:解毒藥、毒箭、金石藥毒、狼毒、射山罔毒。
5.《本草求真》:解毒除疳。
6.《中國藥植圖鑒》:解熱解毒,治小兒各種瘡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