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新疆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Shā Zǎo
沙棗
別名
銀柳、紅豆(《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棗的果實。果熟時采摘。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10米,有時具刺。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矩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4~8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兩面均有白色鱗片,下面較密,成銀白色,側(cè)詠不顯著;葉柄長5~8毫米。花銀白色,芳香,外側(cè)被鱗片,1~3朵生小枝下部葉腋;花被筒鐘形。長5毫米,上端4裂,裂片長三角形;雄蕊4;花柱上部扭轉(zhuǎn),基部為筒狀花盤包被。果實矩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直徑8~11毫米,密被銀白色鱗片。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樹皮(沙棗樹皮)、樹膠(沙棗膠)、花(沙棗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
常生于沙漠地區(qū)。分布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化學(xué)成份
果實含黃酮類。果肉含糖43~59%(其中20%為果糖),蛋白質(zhì)約10%,少量鞣質(zhì)和粘液質(zhì)
根和地上部分是哈爾滿生物堿的良好來源,含有哈爾滿、哈爾醇、哈爾明堿等。葉含咖啡酸、綠原酸、新綠原酸、維生素C140~350毫克%、黃酮類。